查查一下

险资获准入场,债券通“南向通”扩容迎新机遇

时间:2025-07-10 06:18:12 标签: 21 0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债券市场双向开放迎来新突破,保险机构正式获得债券通“南向通”投资资格。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江会芬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明确表示,监管层将持续优化“南向通”运行机制,并将境内投资者范围扩展至券商、基金、保险及理财子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

市场分析指出,此次扩容具有双重意义:对境内机构而言,开辟了跨市场资产配置通道,有助于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对香港债市而言,多元化资金流入将显著提升市场深度与活跃度。

机制演进与运行成效

债券通机制通过连接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跨境债券交易。自2017年“北向通”启动后,2021年9月“南向通”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债市双向互通格局全面形成。

三年来“南向通”发展势头迅猛。上海清算所数据显示,托管债券数量从2021年9月末的35只激增至2025年5月末的918只,托管余额同步由55.25亿元攀升至5329.4亿元,规模增长近百倍。

“该机制不仅拓宽了内地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路径,更通过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强化了香港国际金融枢纽功能。”汇丰中国副行长张劲秋如此评价。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补充指出,香港债市具备多币种发行、利率溢价显著等特点,为机构构建跨市场组合提供了独特价值。

准入门槛与扩容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通”此前设有严格准入限制。目前合规投资者仅两类:央行认定的41家银行类一级交易商,以及持有QDII/RQDII资格的机构。同时实施额度管控,年度净流出上限5000亿元人民币,日限额200亿元。

2024年以来,市场对非银机构准入的呼声日益强烈。今年初央行与香港金管局联合宣布六项金融合作举措,明确将优化“南向通”安排。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3月披露,央行已原则同意向非银机构开放南向交易。4月末,中国人寿董事会审议南向通投资议案,被视为险资布局的前哨信号。

险资入市的战略价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龙格分析认为,险资参与将产生三重效应:其一,通过配置离岸人民币债、美元债等品种对冲境内利率下行压力;其二,突破QDII额度瓶颈,提升资产配置灵活性;其三,长期资金入市可增强香港债市流动性,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香港债市多币种特性为非银机构提供丰富选择。”民生证券分析师张凯烽指出,“2024年末香港未偿债券中,港元债占1955亿美元,离岸人民币债达1732亿美元,G3货币债更达5656亿美元,这种多元结构正是分散风险的关键。”

风险防范要点

龙格同时提示四大风险防控重点:
- 汇率波动:需建立完善的外汇对冲机制
- 信用评估:强化境外发行主体资质审查
- 流动性管理:关注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
- 监管合规:动态跟踪跨境政策变化

随着保险等长期资本入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化配置进入新阶段,香港债券市场作为连接境内外金融体系的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