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长春高新净利暴跌42% 三费高企46% 赴港上市难掩内忧外患

时间:2025-10-20 12:48:37 标签: 8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当长春高新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时,资本市场并未展现出预期的热情。这份旨在推动全球化战略的文件,更多被视为这家生物医药巨头在业绩持续下滑、市值蒸发逾1600亿元后的自救尝试。过去近三十年在A股积累的声誉,正随着生长激素业务红利的消退而逐渐黯淡,赴港上市能否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目前尚难定论。

长春高新的崛起离不开其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产品。自1998年推出国内首支注射用人生长激素打破海外垄断,到2014年全球首支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建立技术优势,金赛药业曾贡献公司超八成收入,并助推市值突破2200亿元。然而,对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在市场环境变化时暴露无遗。

2024年成为公司业绩的转折点,营收与净利润出现近二十年来首次双降——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减少7.55%,净利润25.83亿元骤降43.01%。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营收66.02亿元微降0.54%,归母净利润9.82亿元暴跌42.85%,第二季度甚至陷入营收增长4.16%而净利润下滑48.83%的困境。净利率从2023年的32.79%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14.11%,近乎腰斩的数据揭示了盈利体系的脆弱性。

利润滑坡的根源在于生长激素业务的全面放缓。一方面,出生率长期走低导致4-15岁核心患者群体萎缩,就诊量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带量采购政策在广东、福建、河北等多地推行,金赛药业的水针剂在浙江集采中标后,价格压力使高毛利模式难以为继。更严峻的是,长效生长激素的垄断格局被打破——2025年5月特宝生物同类产品获批,维昇药业、诺和诺德等企业加速布局,昔日的技术壁垒正被逐步瓦解。

在核心业务受挫的同时,长春高新布局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未能奏效。子公司百克生物2025年上半年收入2.85亿元,同比下滑53.93%,净利润亏损0.74亿元。其主力产品带状疱疹疫苗表现低迷,2024年收入仅2.51亿元,同比锐减71.54%,原本期待的业绩支撑点彻底落空。

业务困境之外,公司的费用管控问题同样突出。2025年中报显示,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总计31.01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46.97%,同比上升28.5%,远超行业平均的35%。销售费用23.86亿元同比增长23.43%,与销售人员从3155人激增至4995人直接相关。然而,人员扩张并未带来业绩提升,反而加剧了利润压力。

管理费用的增长也引发质疑——2024年同比增加25.59%,公司解释为“金赛药业新BU架构调整及子公司设立”,但在业绩下行期扩大管理团队,令市场担忧其成本控制能力。研发层面同样存疑: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1.55亿元,增长30.22%,但公司却对1.33亿元资本化开发支出全额计提减值,部分原因系终止长效生长激素美国申报项目。研发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管线进展,反而出现项目中止与资产减值,效率亟待提升。

为应对挑战,长春高新提出从“自主研发单轮驱动”转向“自主研发+BD双轮驱动”,试图通过国际化与多元化破局。2025年9月,金赛药业与丹麦ALK-AbellóA/S合作开发脱敏治疗产品;2024年海外收入0.99亿元,增幅达454%。然而,这些举措规模有限,海外收入基数低,合作项目尚未形成实质贡献,难以支撑其全球化愿景。

此次赴港上市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创新管线、全球合作、营销推广及营运资金,但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近期情绪低迷,新股破发率居高不下。若发行估值低于A股,可能面临“AH折价”压力。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信心持续流失——从2021年市值峰值至今缩水超1600亿元,市场已用脚投票表达了担忧。

对长春高新而言,赴港上市或可缓解短期资金压力,却无法根除业务核心矛盾。在生长激素红利消退后,如何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海外市场实质性突破,才是决定其能否真正突围的关键。若不能迅速推出切实的业绩改善方案,这场港股上市之举恐仅能暂缓危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转机。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本内容由DeepSeek润色后改写,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