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兴证策略:三维度破局行业新机遇

时间:2025-07-26 18:06:58 标签: 13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一、供给侧变革:2025年反内卷新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供需结构性失衡。2024年政府报告首次将"产能过剩"列为重点问题,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20个月处于负值区间,折射出深层困境:一方面,传统支柱产业如房地产持续承压,拖累工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在政策激励下经历产能跃进,却遭遇内外需同步收缩。这种双重挤压导致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既侵蚀企业利润根基,更阻碍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盈利指标印证了危机深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已跌至十年低位,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毛利率中位数较疫情前收缩超5个百分点。当产能利用率持续运行在75%警戒线下,意味着每四个生产单元中就有一个处于闲置状态,这种资源错配正在引发全产业链的生存危机。

政策层面正形成强力应对。202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列入年度任务清单,较半年前"防止内卷"的表述更具行动力。2025年二季度起,国务院办公厅《价格机制改革意见》、发改委专项会议、中央财经委产能治理决议形成政策组合拳。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整治突破传统行业边界,覆盖钢铁、化工至光伏、锂电等三十余个领域,政策广度创历史之最。

二、新旧产能治理的逻辑嬗变

2.1 历史镜鉴:2016供给侧改革再审视

回溯2016年的去产能攻坚战,其成功依托两大支点:行政指令的绝对权威与产业格局的重塑。当时针对钢铁、煤炭行业设定三年硬性淘汰目标,仅2016年就压减炼钢产能6500万吨,相当于英国全年产量。更关键的是通过"地条钢清除令"等行政手段,强制退出1.4亿吨非法产能,这种铁腕治理为后续价格回升奠定基础。

产业整合则完成第二重变革。宝武合并诞生全球第二大钢企,神华与国电重组构建能源巨舰,推动CR10产业集中度三年提升12个百分点。当龙头企业获得定价主导权,螺纹钢价格从1800元/吨飙升至4800元,行业利润总额增长23倍,验证了"集中度-定价权-利润率"的正向循环。

2.2 2025反内卷的范式创新

与前期相比,本轮治理呈现三重突破:

治理对象从"产能过剩"升级为"竞争失序"。当前157个重点监测行业中,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产能利用率已跌破60%,但问题核心在于同质化恶性竞争。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产能过剩40%背景下,2025上半年仍发生17起价格战,折射出传统行政压产手段的局限性。

实施路径强调"供需协同"。2025年2月国常会明确"双侧发力"原则,在钛白粉、玻璃纤维等行业试点"产能置换+消费券"组合政策。这种精细化调控源于新经济周期特性:当新旧动能转换期遭遇全球需求萎缩,单纯压缩供给可能触发就业风险。数据显示,每压减1亿吨钢铁产能将影响80万就业,这是本轮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核心约束。

执行机制转向"多元共治"。不同于前期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本轮建立"工信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三级治理架构。在光伏领域,通过《行业自律公约》实现硅片减产率超30%;但乘用车领域因企业分散,价格同盟仅维持45天即告瓦解。这种差异证明:反内卷成效高度依赖产业组织结构。

三、行业治理潜力三维评估

基于供给侧改革数据库的交叉分析显示,不同行业反内卷基础呈现显著分化:

意愿维度:当亏损面突破40%且利息覆盖率低于1.5倍时,企业自救需求强烈。当前新能源链(硅料/电池片)、浮法玻璃、钛白粉三大行业达标率超75%,其中光伏电池片企业平均售价已逼近现金成本线。

执行维度:国有资本占比与集中度提升速度成关键变量。普钢行业凭借60%国有控股基础,率先达成减产协议;而装修建材业因民营占比达85%,产能出清进度落后计划表32个百分点。

阻力维度:政府补助退坡与资本开支收缩形成利好。监测显示,玻璃纤维行业补助额度同比下降40%,钛白粉行业新建项目投资锐减68%。反观仪器仪表板块,尽管产能过剩率达35%,但因专项补助增长24%,去产能动力明显不足。

综合评估,普钢、光伏硅片、钛白粉成为最具治理潜力的先行领域。这些行业不仅满足"双低"特征(低利润率+低投资强度),更具备国有资本主导的决策优势。特别是钢铁板块,通过碳排放指标与产能配额挂钩,有望在2025下半年实现2000万吨无效产能自然出清。

风险提示

需警惕全球贸易壁垒升级对产能出清的扰动,关注国内消费复苏力度不及预期的可能性。

本文基于公开政策与行业数据独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具体行业动向请以主管部门最新文件为准。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