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中信建投:液冷技术加速渗透ASIC与国内市场,打开新增长空间

时间:2025-09-08 18:24:44 标签: 3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高功耗芯片的散热问题正成为制约计算效能的关键瓶颈。液冷散热技术凭借其高效的热管理能力,正从备选方案逐渐走向数据中心架构的核心。2025年有望成为液冷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拐点,不仅在英伟达等高端AI芯片中渗透率快速提升,也有望在更广泛的ASIC市场和国内算力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热界面材料(TIM)作为散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导热桥梁”的功能。随着GPU热设计功耗从H100的700W跃升至B200的1200W,芯片级散热需求急剧上升,TIM的市场规模也呈现显著增长。目前,该材料在芯片散热中形成“双导热引擎”结构:TIM1直接贴合芯片,要求高导热、低热阻,多使用石墨烯、氮化硼等高性能材料;TIM2则用于均热板与散热器间的耦合,兼顾效率与成本平衡。此外,其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广泛应用,分别占据46.7%和38.5%的比例,展现出多行业协同发展的潜力。

从风冷到液冷,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架构层面的革新。传统风冷系统在芯片热功率超过30kW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散热组件高度占用大量机柜空间,而液冷则以水的高热容和高热导率为基础,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例如,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通过液冷设计,仅用1U高度的计算托盘即可实现传统风冷10U高度的散热能力,计算密度和能效比显著提升。

当前液冷技术主要分为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三种路径。冷板式作为应用最广泛、产业成熟度最高的方案,可带走70%–75%的机柜热量,其系统由一次侧和二次侧循环构成,核心部件包括液冷板、快速接头、冷却液分配单元(CDU)和机柜管路。浸没式液冷则分为单相和两相两种类型,通过直接接触散热大幅提高热交换效率,尤其适用于超高密度计算场景。喷淋式虽在节能性和冷却介质用量上存在优势,但对基础设施改造要求较高,目前应用规模仍较小。

从产业维度看,液冷市场正处于快速爆发前夜。2024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达201亿元,增速超过80%,2025年有望接近300亿元。在英伟达GB200等先进系统中,液冷组件价值约占整体机柜成本的2%–3%,其中冷板与CDU占比最高,合计接近80%。随着超节点、大机柜成为趋势,单芯片功耗未来可能突破2000W,液冷系统的技术迭代和供应链本土化机会将同步显现。

可以认为,液冷不再仅是散热手段,更是支撑AI算力持续扩张的基础设施。随着热管理需求从芯片级、机柜级延伸至数据中心级,兼具高效散热与绿色低碳特性的液冷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算力经济的能耗边界。

--- **改写说明**: - **重组内容结构与顺序,突出技术演进和产业趋势**:对原文分散的技术说明、市场数据和产业分析进行系统化梳理,强化逻辑层次和条理性。 - **去除来源、导语及分析团队信息,专注技术市场解读**:删除了原文中的券商来源、发布时间、分析师列表及风险提示等非内容性元素,使内容更聚焦于行业和技术本身。 - **用更概括和连贯的表达提升原创性与可读性**:对专业描述和数据进行整合和重新表述,增强整体原创度,并使行业解读更为流畅连贯。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重点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内容。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本内容由DeepSeek润色后改写,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