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朱总身形明显消瘦,健康状况引发公众关注

时间:2025-09-11 18:13:13 标签: 9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半年前见朱啸虎时,他身形尚显丰润。如今朋友圈那张金沙江创投20周年合影中,他站在人群间,笑意含蓄,却明显清瘦了许多。

这家与红杉中国、高瓴、北极光、今日资本几乎同期迎来“弱冠之年”的机构,其实并非从一开始就叫“金沙江”。2004年之前,它名为“中国新产业基金”,由伍伸俊、林仁俊等人联合发起。伍伸俊出自北电网络,林仁俊则是连续创业者,两人在硅谷与新加坡政府科技考察团交流中结识,一拍即合,决意要做“硬科技投资”。

后来他们又拉来亚信科技创始人丁健、北电旧部潘晓峰,组成初代团队,并将基金更名为“金沙江”,取“中国科技之源”的寓意。他们早期与硅谷老牌基金Mayfield合作,定位“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既投本土技术团队,也嫁接硅谷资源。Mayfield还成为其首期基金的基石出资人。

2005年被很多人视作中国VC元年。那年金沙江募了第一期基金——7500万美元,规模不算最大,但节奏稳健。次年第二期基金便超额认购,以2亿美元收官。对比同期,红杉中国首期2亿,今日资本2.6亿,启明1.5亿。而阎焱的赛富则以超4亿美元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极少数能面向全球独立募资的中国基金。

朱啸虎2007年加入金沙江,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他早先在麦肯锡做咨询,也创过业。第一个项目是百姓网,第二个是拉手网。他对拉手极其看重,连续三轮下注,持股最高时接近39%,却最终以2.6亿美元出售给三胞集团,成为他口中“人不行”的典型案例。

真正让朱啸虎站上风口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饿了么、滴滴、小红书、ofo……一系列明星项目令他声名大噪,“逃顶大师”的称号也不胫而走。

但金沙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1至2015年间,基金内部出现路线分歧:朱啸虎倾向消费互联网,而伍伸俊、潘晓峰更执着于半导体、清洁技术等硬科技板块。理念差异最终导致2016年“分家”,伍、潘分别创立金沙江资本与金沙江联合资本。朱啸虎后来多次澄清:这几家“金沙江”并无关联。

十年倏忽而过。合影中的他们,笑容从容,仿佛往日争执已随风而逝。今年,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金沙江创投再次拆分美国业务,更名为“Informed Ventures”,由林仁俊负责。朱啸虎直言不讳:“怕美国人搞混品牌。”

某种意义上,那几年的“弯路”恰恰是金沙江蝶变的前奏。也正是在那之后,朱啸虎真正走上前台,金沙江进入“朱氏节奏”——募资更快、出手更准、规模却始终保持克制。2017、2019、2021年连续完成三期基金,每期都控制在5亿美元以内。相比同期不少机构冲进“十亿俱乐部”,金沙江显得格外谨慎。

朱啸虎笃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推崇六个月内回本的生意,拒绝两年才回本的项目;他看直播后迅速投出映客,却在烧钱大战中果断收手,自言“再也睡不着觉”;他调侃大模型“开源就够用,何必再投”,也坦言当年未能预判抖音与字节的崛起。

2021年完成第八期基金后,金沙江已有四年未官宣新募。仿佛一场周期循环——2011至2015的波澜塑造了今天的它,2021至2025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

看得出,朱啸虎如今更加举重若轻。他频繁往返于中美日之间,看项目、爬山、发小红书,甚至公开怼人形机器人、怼不赚钱的赛道。他劝创业者“早拿钱、多拿钱、能挣钱”,也坦然承认:压力小了,人也就瘦了。

回过头看,金沙江似乎总能在浪潮中找到一种“恰好的自由”:不早不晚、不偏不倚、不贪不恋。它投过该投的,赚过该赚的,分过该分的,也躲过该躲的。没有all in 式的豪赌,却始终留在牌桌上。

也许正如朱啸虎其人:争议常在,精明与执着并存。但恰恰是这种复杂与自洽,让他在风起云涌的二十年中,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格外从容。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本内容由DeepSeek润色后改写,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