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公募巨头抢滩ETF,新进者破局之道

时间:2025-07-07 06:55:53 标签: 10 0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多家头部公募基金正加速推进ETF业务布局。兴证全球基金近期公告采购赢时胜ETF业务系统,释放明确入场信号;同时,某银行系公募重启搁置多年的ETF计划,一家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也启动相关筹备。这些动向标志着部分曾专注主动管理的机构正系统性切入被动投资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公募均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市场影响力,却在此前数轮ETF扩张浪潮中持观望态度。行业分析指出,战略定位差异是关键因素——部分公司长期将资源集中于主动权益赛道,直至近年才充分认识到ETF在市场格局中的"通行证"价值。沪上某中型公募高管透露:"这些机构过往以主动投资形成鲜明标签,但股东方整体业务协同的需求,最终推动其融入被动投资趋势。"

尽管ETF领域呈现显著的头部效应,领军机构间亦存在实质性分化。当前全市场非货ETF规模达4.15万亿元,管理超千亿规模的公募仅有10家,其中华夏与易方达双巨头合计占据1.4万亿份额。而部分银行系公募受制于经验积累与资源禀赋,仍在探索差异化突破路径。更严峻的是,即便是头部机构旗下产品也面临生存考验——当前107只股票ETF规模低于清盘线,涵盖多家顶尖公募的主题类产品。

战略转型的深层动因

被动投资的崛起已成不可逆趋势。晨星数据显示,2015至2024年间,被动ETF在权益类基金中的占比从38%飙升至90%。然而2023至2025年5月,ETF市场未见新发行人入场,直至今年6月长城基金破局,头部公募方陆续跟进。华南某公募中层指出认知误区:"主动与被动管理本应互补,但长期被置于对立面。ETF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指数构建、误差控制和策略实施,这些能力恰源于主动投资的积淀。"

头部混战中的生存法则

ETF业务的高门槛特性日益凸显。初期需投入千万级系统建设费用,叠加持续做市、渠道维护和营销成本,多数机构需依靠固收等成熟业务输血培育。2025年创新产品布局印证此规律——首批上证AAA科创债ETF由十大公募包揽,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也集中于六家头部机构。某公募高管直言:"没有百亿级资金支撑,难以在热门品种竞争中立足。"

破局关键:可持续盈利与差异化路径

行业正聚焦两大核心挑战:盈利模型构建与差异化突围。市场测算显示,ETF业务整体需千亿规模方能盈利,单品类产品也需十亿级体量支撑。当前热门品种投入惊人,如中证A500ETF营销成本常超亿元,而头部公募ETF业务净利润率已压缩至10%以下。费率下行更添压力——中美股票ETF费率差达0.32个百分点,持续降价已成必然。

创新被视作破局关键。博时基金赵云阳提出策略ETF与主动ETF两大方向,摩根资管则预测全球主动ETF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6万亿美元。中国市场的独特机遇在于:债券ETF渗透率不足1%,信用债、利率债领域存在配置空白;主动策略嫁接ETF框架可催生行业轮动、ESG等主题产品。正如业内共识:"拿到入场券只是起点,真正的较量在于构建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