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中国反击欧盟医械采购限制,谁更受伤?

时间:2025-07-08 06:33:17 标签: 9 0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中国近期针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限制的反制政策展现出明显的精准性与克制力,为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保留了发展空间。

财政部于7月6日发布公告,明确在政府采购中对部分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实施分级管理。新规要求:采购预算超4500万元的医疗器械项目,若需采购进口产品,经法定程序后须排除欧盟企业(不含在华欧资企业)参与;非欧盟企业参与的,其欧盟进口产品金额占比不得超过合同总额50%;仅欧盟进口产品可满足需求的特殊项目则不受此限。该政策将于2025年7月6日生效,既往中标项目可豁免执行。

此项措施被视为对欧盟《国际采购工具》(IPI)实施的直接回应。欧盟委员会于6月20日首次启用该工具,禁止中国企业五年内参与价值超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招标。

市场影响的多维透视

从采购规模看,4500万元门槛显著缩小了政策覆盖面。医疗行业分析显示,医院日常采购中鲜有单台设备达到此价位。即使常见的高端设备采购包,如天津某医院采购的13套内窥镜组合总价仅736万元,距离限额尚远。

针对打包采购可能触及限额的情况,业内存在两种观点:部分从业者认为医院可通过拆包规避限制;但政府采购专家警示,拆分采购包受法律严格约束,违规操作将面临监管风险。

真正受直接影响的是单价超4500万元的超高端设备,如7T磁共振、光子计数CT等。公开招标数据显示,西门子医疗的光子计数CT近期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至少九台中标,单台价格在4100万至5500万元区间。由于该设备目前主要产自德国,其销售可能面临政策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飞利浦已实现7T磁共振本土化生产,而西门子虽在中国布局六大生产基地,其光子计数CT尚未国产化。市场观察指出,西门子可能成为主要受影响企业——其中国营收占全球11.4%,且超高端设备领域与通用医疗共同主导进口市场。

贸易格局的深层逻辑

欧盟发起限制的背景折射出中欧医贸态势变化:2024年中国对欧盟医械出口增长12%至90亿美元,而同期中国进口医械总额下降4.7%至358亿美元。德国等欧盟四国占据中国27%的医械进口份额(约96.7亿美元),但欧盟市场对中国企业依存度相对较低。

这种反差源于两大趋势:中国医械国产替代率持续提升,以及跨国企业加速本土化进程。以西门子为例,其已实现影像设备全产品线国产化,130余款本土制造产品被认定为国产设备。飞利浦同样深耕中国制造体系,大幅降低进口依赖。

“政策精准区分了进口产品和本土化产品,”行业专家指出,“保留在华欧资企业参与资格,既维护了市场开放性,也鼓励跨国企业深化本土战略。”这种梯度化管理模式,为产业链调整提供了缓冲空间,也反映出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与保持市场吸引力间的平衡考量。

随着2025年政策窗口期临近,超高端设备领域可能出现价格策略调整。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贸易博弈正加速推动核心技术的本土攻坚,重塑全球医械产业竞争格局。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