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基金半年规模过山车:暴涨又跳水为哪般?

时间:2025-07-14 18:09:13 标签: 15 0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年中考核节点临近之际,部分ETF产品的规模异动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指出,基金公司可能借助外部“帮忙资金”短期推高产品规模,以满足内部考核或品牌宣传需求,但此类操作潜藏多重风险,最终可能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

中证A500ETF规模剧烈波动

数据显示,6月末最后一周,某头部公募旗下中证A500ETF份额激增118亿份,总规模飙升至226.4亿元,跃居同类产品首位。然而进入7月,该基金规模急速缩水,仅7月1日单日便净流出22.23亿份。截至7月11日,其规模已蒸发44亿元,回落至18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同类ETF中已有9只规模突破百亿,其中三强产品规模胶着——国泰、广发旗下同类产品分别达179亿元与171亿元,竞争格局瞬息万变。

考核节点催生规模冲动

针对年中规模骤增骤减现象,华南某公募渠道人士透露:“季度末尤其是半年末,往往是基金公司冲刺规模的关键时点。中证A500ETF作为战略品种,其规模排名直接影响公司考核。部分公司可能通过特殊资金短期做大规模,既为应对内部指标,也为提升产品流动性,为承接机构资金铺路。”

而华北某ETF基金经理则提出不同视角:“6月末市场回暖,ETF凭借交易费率低、效率高的优势吸引资金短线进出。不过中证500指数代表性强,确有可能被选作规模冲刺的工具。此类操作更多反映公司层面的战略考量,而非产品自身需求。”

隐性成本转嫁投资者

“帮忙资金”的运作模式暗藏成本转嫁机制。前述基金经理分析:“做市商是主要资金来源,其成本包含资金占用费、风险敞口对冲成本及系统运维费。虽然监管规定相关费用由基金公司承担,但最终仍会传导至投资者端。”华南渠道人士进一步补充:“当前资金成本多采用现金支付模式,基金公司需按年化5%左右费率向券商、私募等机构支付对价,资金停留时间精确到天。”

三重风险损害市场健康

此类操作对投资者构成实质性威胁:首先,资金快进快出易引发场内折溢价波动,流动性欠佳的产品尤为明显;其次,人为制造的规模假象可能误导投资者决策;更关键的是,基金公司为支付“帮忙资金”成本,往往通过交易分仓或尾随佣金等方式补偿券商,这些本该用于投研能力建设的资源被消耗,形成“普通投资者买单—券商获利—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利益输送链条。市场观察人士警示,这种短期行为不仅扭曲产品真实规模,更侵蚀着行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