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中金:被市场忽视的牛市

时间:2025-11-20 03:24:06 标签: 4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流动性驱动的市场能走多远?

自去年政策调整以来,国内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反弹,其力度超出了许多早期乐观者的预测。进入今年下半年,在资金流入、储蓄转移和去美元化等叙事推动下,市场加速上行,主要指数如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较底部涨幅一度接近50%,呈现出典型的牛市特征。

然而,随着指数攀升,市场分歧日益加剧。一方面,当前估值水平已远非去年低位可比,部分高增长板块甚至出现溢价。以港股为例,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接近11.6倍,位于2015年以来均值上方一倍标准差附近,风险溢价水平更是低于2018年周期低点,显示估值吸引力下降。

有观点认为,相比美股等市场,中国资产仍具估值优势。但简单比较容易忽略关键差异:不同市场的盈利能力、流动性环境和投资者结构存在本质区别。以科技龙头为例,中国头部企业市盈率中位数17.8倍对应9.6%的净利润率,而美国科技巨头30.2倍估值则与29.8%的利润率更为匹配。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热度与经济基本面持续分化。近期数据显示内需走弱趋势加剧,信用周期可能在四季度迎来拐点。广义财政赤字与私人部门融资脉冲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印证了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的判断。

在此背景下,市场关注焦点已从能否产生牛市转向牛市能持续多久。参考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验,在低利率环境下,单纯依靠流动性可以催生阶段性上涨,但难以形成“资金入市-财富效应-资金入市”的持续正反馈。

日本股市在泡沫破裂后曾出现三轮幅度超过50%的牛市,但最终都未能突破箱体震荡格局。这三轮行情分别为:1992-1993年的财政刺激驱动行情,1995-1996年的灾后重建与股市安定基金行情,以及1998-2000年的科技革命结构市。

具体来看,第一轮牛市由大规模财政刺激触发,估值扩张106%而盈利反而下滑25%。初期金融地产领涨,后期信息通信板块追赶。个人投资者参与度先升后降,显示情绪波动较大。最终因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和银行坏账问题暴露而终结。

第二轮牛市受益于股市安定基金和灾后重建投资,呈现估值与盈利双驱动特征。各行业普遍上涨,运输设备、精密仪器等板块表现突出。但财政收紧预期和不良资产问题最终导致行情结束。

第三轮牛市在金融再生法案和科技革命共同推动下持续16个月,估值扩张128%而盈利下滑17%。这是典型的结构性行情,信息通信和证券板块领涨,个人投资者参与度持续攀升至高位。最终因科网泡沫破裂而告终。

综合分析,日本三轮牛市的启动均离不开大规模政策刺激,若配合外部产业趋势则可持续性更强。而行情终结往往源于:基本面未能根本改善下的政策力度滑坡、内外部风险事件爆发、以及市场情绪过度亢奋。

对当前市场的启示在于,在估值已处于历史较高分位数的背景下,需警惕政策力度变化、外部科技泡沫调整和内部债务风险。真正打破“天花板”的关键在于结构性政策转向,包括培育科技新增长点、改善收入预期、化解存量债务等根本性措施。

从日本经验看,2012年后安倍经济学的成功在于政策精准对症:货币政策框架转变提振通胀预期,财政政策转向提升收入预期,公司治理改革改善企业盈利。这些措施促使私人部门信贷重回增长,经济走出通缩循环,最终实现了由盈利驱动的可持续牛市。

因此,当前市场若想突破流动性驱动的局限,需要在科技发展与收入分配、债务化解与地产调整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相比短期财富效应,这些结构性改革才是支撑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本内容由DeepSeek润色后改写,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