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牧原股份赴港上市难获高估值,"三座大山"压制估值空间

时间:2025-07-28 15:58:39 标签: 10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牧原股份近期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达105亿至11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2亿至107亿元,同比增幅约十倍。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暗藏行业结构性变革的隐忧——曾经剧烈的猪周期波动正被熨平,头部企业的增长弹性悄然弱化。

生猪产业的核心规律“猪周期”正经历深刻重构。从母猪配种到商品猪出栏需历时18个月的长生产周期,本是价格波动的天然引擎。然而资本深度介入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2019至2024年间,牧原生猪出栏量从1025万头飙升至7160万头,温氏股份同期从127万头跃至3018万头。规模化养殖占比从30%逆转为70%,产业格局的重塑使周期规律显著钝化。

三重压力正压制估值空间:

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居于4042万头历史高位,叠加生产效率提升——2024年每头母猪年断奶仔猪数(PSY)达24.03头,较上年增加3.94头,预示产能过剩短期内难以缓解。

需求端,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已于2021年显现,城镇化进程放缓制约猪肉消费增量。历史数据表明,城镇化率每提升1%可带动猪肉消费增长0.6%,此引擎的失速使行业步入存量竞争时代。

财务层面,牧原资产负债率从2019年末的40.04%攀升至近60%,总负债五年间激增五倍至1101亿元。更严峻的是流动负债占比达77.63%,年偿债规模(736亿元)已超新增借款能力(681亿元),债务结构恶化制约发展动能。

出海战略的估值想象困局

赴港IPO募资超10亿美元的规划中,牧原将“养猪解决方案”作为核心叙事,试图复制中国特色的楼房养猪模式。这种集约化方案虽在国内土地约束下成效显著,但在东南亚市场面临三重挑战:

当地饲料成本虽比国内低20%-30%,但基础设施薄弱大幅削弱运输效率;散户主导的产业格局难以承接工业化养殖体系;技术输出模式易被本地企业模仿,存在“技术溢出反噬”风险。此前新希望在越南的养猪项目因环保争议折戟,更印证了跨国养殖的在地化难题。

当下港股IPO热潮中,牧原的突围之路尤为艰难。当周期弹性消失、债务高压难解、出海前景不明形成三重估值枷锁,资本市场或将以更审慎的眼光看待这份赴港募资计划——毕竟在微利时代降临的产业变局中,资本更愿为确定性买单。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