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一下

A股重返4000点,此次反弹独具特色

时间:2025-10-28 19:19:32 标签: 15 0

>>>实盘10倍股票加杠杆平台

在2025年10月28日的午盘交易中,上证指数(简称沪指)以4005.44点报收,重新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而上一次沪指突破这一水平还需回溯至2015年4月8日。

回顾历史,沪指从3000点攀升至4000点仅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在2007年2月16日至5月9日,第二次在2014年12月8日至2015年4月8日,而当前这一轮则始于2024年9月26日,直至2025年10月28日。

前两次上涨分别耗时约3个月和4个月,呈现出快速拉升的特征;相比之下,本轮涨势持续超过一年,走势更为稳健和渐进。

指数点位的突破并非简单的历史重演。尽管表面上看是时间跨度的差异,但深入分析指数内部结构便能发现,驱动沪指走强的核心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对比第二轮和第三轮上涨,这种变化尤为明显。

第二轮指数上涨主要依赖传统行业的推动。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该轮约1000点的涨幅中,工业、金融、可选消费和材料行业分别贡献了412点、228点、105点和100点,合计占比高达845点,而信息技术仅贡献87点。

进入第三轮,推动指数上涨的主导力量转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信息技术行业贡献了455点,成为最大驱动力;工业、材料和金融行业的贡献均未超过150点,显示出结构性转变。

沪指内生动力的演变源于上市公司构成的深刻调整。2015年,沪指成分股中工业、材料和可选消费行业公司数量居前,分别达277家、182家和178家,信息技术仅75家;金融、工业和能源行业总市值权重最高,分别为30.8%、20.5%和12.6%,信息技术权重仅4.3%。到2025年,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成为成分股数量最多的行业,分别有574家、391家和329家;金融业权重下降至23.9%,工业降至16.9%,能源降至6%,而信息技术权重大幅提升至16.8%。

十年间,沪指成分股中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超过4倍,权重占比上升12.5个百分点。从个股视角观察,投资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指数的蜕变。由于沪指采用总市值加权计算,市值变化越大的个股对指数影响越显著。

在2024年9月26日至2025年10月27日期间,沪市市值增长前十的股票中,工业富联市值增长超1万亿元,仅次于农业银行;寒武纪和中芯国际市值分别增长5520亿元和5340亿元,接近工商银行的5637亿元;海光信息市值增长3952亿元,超过中国银行的3298亿元。

科技龙头企业的总市值已接近甚至超越部分金融企业,且其对指数的边际影响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11日至10月27日,银行指数累计下跌7.97%,但沪指反而上涨13.87%,万得全A指数涨幅达18.46%。这一现象标志着A股市场的重要转折:在科技股的强劲推动下,指数已摆脱对银行股的过度依赖,走出独立的“科技牛”行情,这正是市场长期期待的变化。

资本市场的活力源于持续优质的上市公司供给。自科创板实施注册制以来,包容性上市制度为不同发展阶段和行业的优秀企业提供了对接资本资源的通道,投资者选择范围扩大,市场吸引力显著增强。

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宽度和深度大幅拓展,整体稳定性得到强化。尽管沪指突破4000点,但整体滚动市盈率仍维持在16.62倍的低位,银行股等低估值权重股继续扮演“稳定器”角色,为市场下行风险提供缓冲。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历史性机遇。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人才资源,为科技领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股估值具备稳定的预期支撑。

综上所述,沪指重返4000点并非历史循环,而是新一轮上升周期的重要里程碑。投资者若保持耐心,有望共同分享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红利。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配查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本内容由DeepSeek润色后改写,与配查查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配查查。